那辆高大而色泽斑驳的自行车,是我外公在初入职场时购置的伙伴。它,一辆历经二三十载风雨的旧自行车,承载了外公无法割舍的情感,被他亲昵地唤作“老宝马”。每当提及这辆自行车,外公总是自豪地讲述往昔岁月,声称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,比现今拥有一辆汽车更令人歆羡。
如今,外公作为一家纺织厂的领导,享有单位配备的轿车及专职驾驶员的待遇。然而,相较于乘坐专车,他更喜欢骑着那辆钟爱的“老宝马”穿梭于上下班的路途。家人常常劝诫他,高龄骑车既劳累又不安全,但他总是笑答:“骑车上班是我多年的习惯。何况,短短半小时路程,既节约资源又锻炼身体,何乐而不为?”
记得两年前的一个午后,父亲准备驾车去银行,恰逢外公骑车归来。得知我们的计划后,外公不满地劝诫:“银行仅距两里,何须驾车?过于奢侈,也太不环保。”他将“老宝马”的钥匙递给父亲,几乎是命令:“骑车去吧,顺道锻炼。”外公对我语重心长:“琦琦,应省则省,记住,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食不果腹。”他强调,节约汽油、减少污染,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。我懵懂地点头,坐上了“老宝马”的后座。
自那以后,我们全家开始逐渐采用低碳生活方式,以自行车和步行取代驾车。父亲甚至办了一张市民卡,便于乘坐公交和租借公共自行车。外公的节俭环保理念,深入我们家庭的骨髓,培养了勤俭节约的习惯。
年终社区发起向贫困山区捐款捐物时,外公慷慨解囊,捐出一千元。社区工作人员称赞他:“平日节俭的董大爷,行善却如此慷慨。”外公笑道:“这不过是我省下车油钱的点滴,用以表达我们的心意。”
“哦,外公的‘老宝马’,你承载着外公的雷锋精神,立下了不朽的功勋!”